发布会当日,小米港股在午后交易时段,表现出强劲的上涨势头,股价一度飙升超过5%,最终收盘价59.45港元。这一涨势未能持续,9月26日开盘后,小米港股的股价便持续呈现下行态势,盘中跌幅扩大到8.07%,收盘价54.65港元,总市值缩水1200亿港元,彻底回吐前一日涨幅。
股价短期波动本质是市场短期情绪与长期价值判断之间相互博弈的直观体现。此次股价回调的直接动因可归结为“预期兑现后的价值重估”,资本市场对小米战略的戏剧性反转态度,映射出市场对小米战略的复杂且微妙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市场情绪的瞬息万变与不可预测性。
小米17系列:三年突破,定义新旗舰
9月25日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雷军以「三年最大设计突破」为基调,推出涵盖标准版、Pro版及Pro Max的小米17系列旗舰机型,将苹果iPhone17系列作为直接对标对象。此次发布会展现的激进策略,在命名与配置上均有所体现——小米直接跳过16系列,推出17系列,与苹果新品在数字上形成对应。卢伟冰直言其为「跨代升级、对标iPhone」的战略产品。
影像系统作为Pro系列的宣传重点,被冠以“逆光之王”的称号。该系列首发光影猎人950L传感器,并配备LOFIC高动态技术,宣称具备16.5EV的超高动态范围。发布会现场还展示了Pro系列与iPhone17 Pro的逆光实拍对比图。
Pro系列独创的“妙享背屏”设计,2.66-2.86英寸的副屏支持后置自拍、通知显示等功能,搭配299元的复古掌机保护壳,还能运行《愤怒的小鸟》等经典游戏,以差异化交互体验吸引用户。
续航方面,标准版搭载了7000mAh金沙江电池,含硅量16%,能量密度达820Wh/L,支持100W有线秒充,19分钟即可充满。
定价策略,小米延续了其一贯的性价比路线:标准版起售价为4499元,Pro版起售价为4999元,Pro Max起售价为5999元,较同配置iPhone17系列便宜4000元以上,定价更具优势。
命名碰瓷?“逆光之王”噱头?小米的营销边界在哪里?
发布会余温尚存,相关争议已如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核心争议点聚焦于对标策略引发的“碰瓷”质疑,以及营销话术中存在的“表述模糊”问题。
命名方面的争议,直指小米在市场竞争中的心态。小米此次跳过16系列,直接启用“17”作为新系列编号,引发了诸多解读。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小米刻意与即将推出的iPhone17形成直接对比,获取市场关注的营销手段。小米高管卢伟冰解释称,“产品升级幅度配得上跨代之名”。但结合小米在发布会上频繁进行与iPhone对比测试,以及提出“对标iPhone”的表态,市场普遍认为这属于典型的“借势营销”。
小米突然改名的举动,使得消费者在讨论iPhone17时,很容易联想到小米17,对于小米而言,相当于以零成本获得了数亿级的曝光量。数据显示,发布会后“小米17”百度指数飙升至iPhone17的67%,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12亿次。
实际上,这并非小米首次陷入此类文字游戏的争议。小米SU7 Ultra作为小米汽车的高端车型,在上市宣传时,将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作为核心卖点之一大力推广。车主提车后却发现,该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实际功能与宣传内容相差甚远,装饰性远超实用性,引发了超过300名车主的不满,他们组建了维权群,要求退车或按照“退一赔三”的规定进行赔偿,部分车主甚至已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小米汽车构成欺诈行为。
小米作为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企业,小米的营销策略始终带有浓厚的流量至上色彩。从早期凭借“粉丝经济”迅速崛起,到如今营销策略争议不断,小米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试探营销手法的边界。
小米持续向高端化迈进
小米17系列引发的市场争议,实质上是高端化战略深入推进至关键阶段后的典型写照。自明确踏上高端化征程以来,小米便始终在“性价比优势”与塑造“高端品牌形象”的双重目标之间,探寻着微妙的平衡点。17系列同样是小米在这两者间寻求新平衡的一次大胆试水。
目前,小米在技术研发层面的投入显现出成效。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的首发权、金沙江电池的容量突破、妙享背屏的创新设计,均体现小米在供应链整合与自主研发方面的深厚积累。根据二季度财报数据,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在全球市场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实现了逆势增长,国内市场激活量登顶第一,坚持的性价比路线在当前市场环境中依旧具备强劲的竞争力。同时,智能汽车销量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多板块业务的协同发展,形成了生态协同效应,为小米的高端化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然而,小米在高端化进程中暴露出的短板同样不容忽视。品牌溢价能力不足依然是制约小米高端化发展的核心瓶颈。在4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机市场,消费者往往更加青睐苹果所构建的生态闭环以及华为所构筑的技术壁垒。在营销层面,小米试图通过“碰瓷对标”竞争对手以及采用“模糊话术”等手段,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适得其反,损害了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
写在最后
在市场纷繁嘈杂的讨论声逐渐平息之后,行业市场终究会回归到对产品本质特性的深度审视之上。最终决定产品市场命运走向的,始终会是下一代产品所能达到的创新高度与水准。
期待小米的下一场发布会!
【潮流家电网版权声明】:本网站注明转载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欢迎提供相关证据,发送邮件至731801816@qq.com,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