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高管万志强回应,称小字标注是“为了合规”,强调广告法禁止绝对化用语,厂商不得不添加限定词规避风险。但他特别指出,魅族内部明确要求限定词“尽量明显,避免误导消费者”,直言“产品观中包含价值观”,暗指行业内存在标注过于隐蔽的乱象。
两位业内人士的发声,实则触碰了广告法的核心争议点。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合规擦边”:既用“之王”等词抓住消费者对“极致性能”的追求,又以“目标”二字规避“虚假宣传”指控。这本质是“用大字换流量,用小字逃责任”,透支的是全行业信誉。
争议背后,是手机行业同质化竞争下的营销焦虑。当硬件创新进入瓶颈,部分厂商便在宣传话术上“下功夫”,却陷入“越套路越失信”的恶性循环。魅族与罗永浩的回应,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合规不该是文字游戏的遮羞布,而应是透明沟通的基础。
两者也恰好代表了两种路径:前者通过优化视觉设计减少误导,后者呼吁全行业摒弃“文字套路”。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或许在于技术竞争的回归——当厂商能以真正的创新(如折叠屏、AI影像、端侧大模型)吸引用户时,“最”与“第一”的争夺自然会失去意义。
当消费者越来越看重真实体验,当监管对“误导性宣传”的界定日趋严格,在法规框架内,厂商有权通过合理备注规避风险,但若将小字作为“免责金牌”,甚至刻意弱化关键信息,终将损害品牌长期价值。手机厂商要明白的是:真正的“王者”从来不是海报上的夸张修辞,而是经得住检验的产品实力。告别文字游戏,回归技术创新与坦诚沟通的本质。
【潮流家电网版权声明】:本网站注明转载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欢迎提供相关证据,发送邮件至731801816@qq.com,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