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夸克之外,华为、小米、百度、联想、雷鸟创新、影目科技、Rokid等皆在2025年更新或推出了AI眼镜。2025年也被公认是“百镜大战”的元年。
当Meta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在2024年第四季度创下68万副的单季销量,当雷鸟、Rokid等本土品牌新品推动中国市场上半年销量暴涨73%,AI眼镜已悄然走出小众潮玩的圈子,迈入“技术标准化+场景规模化”的爆发前夜。这款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光学技术的穿戴设备,正以产品形态的多元创新、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勾勒出人与数字世界交互的全新图景。
产品矩阵扩容:消费与行业双线爆发
2025年的AI眼镜市场,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近20家国内外科技巨头与跨界品牌密集布局,形成了覆盖消费级与行业级的多元化产品矩阵。在消费端,时尚化与轻量化成为竞争焦点:Meta与雷朋联名的智能眼镜凭借经典镜架设计打破科技产品的刻板印象,实现了社交平台无缝联动;雷鸟创新X2 Lite以分体式设计平衡性能与便携性,成为都市白领的新宠;暴龙等传统眼镜品牌的跨界入局,更让AI眼镜从“科技装备”向“日常配饰”转变。
行业端则展现出“精准适配”的鲜明特征。制造业场景中,AI眼镜通过实时数据显示与视觉识别,帮助工人快速获取设备参数与操作指引;医疗领域,其与数字孪生系统的联动实现了手术过程的精准导航;特殊群体需求也得到关注,海外品牌Envision推出的视障专用眼镜,可识别60余种语言文本、判断环境状态甚至识别亲友身份,用技术重构感知边界。价格层面,999元至4000元的售价区间覆盖不同消费层级,价格下探趋势更推动市场从早期尝鲜者向大众用户渗透。
市场数据印证着爆发态势: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达152万副,2025年预计将飙升至350万副,同比增长130%;中国消费级市场上半年销量达26.2万台,全年出货量有望突破90万台,三年内行业规模更有望冲击千亿量级。
技术突破:AI赋能下的全维度升级
AI眼镜的爆发,离不开硬件迭代与智能赋能的双重支撑,其中AI大模型的深度融合成为核心驱动力。扎克伯格曾断言,眼镜是AI最佳硬件载体之一,其“见你所见、听你所听”的场景感知能力,在当前新品中已得到充分体现。主流产品均搭载专属大模型,Meta Ray-Ban采用Llama2大模型驱动的Meta AI,雷鸟创新X2 Lite依托骁龙AR1 Gen1处理器实现终端侧AI运算,小米新品则搭载高通ARI旗舰芯片,强劲算力支撑起多维智能交互。
硬件技术的突破为智能体验奠定基础。光学领域,超薄光波导镜片实现量产,部分产品厚度降至0.7mm,在保证高清显示的同时大幅减轻重量;算力方面,专用处理器搭载第三代Hexagon NPU,可高效完成AR级视觉分析与AI运算;续航难题持续改善,消费级产品普遍实现3小时以上连续交互,SiP系统级封装技术的应用更让设备在小型化与高性能之间找到平衡。摄像头作为核心感知部件,已从单摄1200万像素向更高清演进,直接决定视觉识别等AI功能的准确度。
值得关注的是,隐私安全技术同步升级成为行业共识。随着设备采集环境与行为数据能力的增强,主流厂商纷纷采用“权限分级+数据脱敏”方案,对拍摄、录音等敏感功能设置明确授权机制,通过数据加密与本地化处理划定隐私边界,为技术应用筑牢安全防线。
未来趋势:空间计算时代的入口重构
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AI眼镜正处于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跨越期,未来三年将迎来规模化普及。技术融合将催生更多创新可能,其中AI大模型与AR技术的深度结合仍是核心方向,设备将从“智能助手”进一步升级为“空间计算入口”,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信息的无缝叠加,重构人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
应用场景将向全领域渗透。消费端,AI眼镜将深度融入社交、娱乐、出行等场景,实时翻译、导航指引、健康监测等功能将更精准智能;行业端,将从当前的单点试点走向全面推广,形成“通用硬件+行业定制”的商业模式,在工业制造、远程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发挥更大价值。跨设备协同也将成为新趋势,与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家居的联动将构建全场景数据闭环,进一步放大技术价值。
产业链格局将迎来重构与升级。芯片、光学器件、应用解决方案等核心环节的竞争将加剧,本土品牌在光学技术与场景适配方面的优势有望进一步凸显。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化生产,消费级产品价格将进一步下探,推动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研究机构WellsennXR的预测更为乐观:到2035年,AI眼镜年销量有望达到14亿副,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移动智能终端。
从实验室里的概念原型到消费市场的爆款产品,从单一显示工具到智能交互终端,AI眼镜的进化之路折射着科技产业的创新逻辑。当硬件迭代突破物理边界,当AI赋能重构交互体验,这款戴在鼻梁上的智能设备,正悄然开启一个空间计算的新时代。
【潮流家电网版权声明】:本网站注明转载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欢迎提供相关证据,发送邮件至731801816@qq.com,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