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创立于1910年的百年企业,日立的发展轨迹曾是日本制造业辉煌的缩影。从成功制造5kp电机开启征程,到1932年切入电梯领域,再逐步将商业版图扩展至医疗设备、家用电器等全场景赛道,其业务覆盖之广、技术积淀之深,一度被认为具备独立支撑城市级产业建设的实力,甚至被称作“日立帝国”。
然而全球化浪潮下,日本家电行业整体陷入下行通道。人力成本优势渐失削弱了制造竞争力,“国产”滤镜在高性价比海外产品冲击下逐渐褪色,曾被神化的“工匠精神”也因产品价格高企、功能冗余、创新滞后等问题遭遇质疑。日本媒体直指传统家电企业“沉溺过往辉煌”,难以倾听用户真实需求,性价比优势尽失,甚至面临着NITORI等家居品牌的跨界冲击。有部分本土消费者直言:现在更看重实惠,品牌什么的无所谓。
这种行业困局,最直接就反映在了日本家电企业的“出售潮”中。东芝2016年将白电业务出售给美的;2018年出让个人电脑业务80.1%的股份给夏普;2025年又把映像解决方案公司95%股权卖给海信。
并且,东芝并非个例。我们可以看到,近年鸿海收购夏普,松下多次分别出售三洋的洗衣机、冰箱、电视等多项业务。除了这些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外,日本本土市场也被盯上——本土彩电品牌REGZA,已归入海信旗下。相比之下,日立此时考虑出售白电业务,已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了。
据消息披露,日立目前已向三星电子等企业征询收购意向,交易估值或达1000亿日元(根据2025年下午3:30的实时汇率,约48.79亿元人民币)。其内部评估显示,家电板块虽仍有品牌曝光价值,但已非未来战略重心,目前正权衡完全剥离与继续运营两种方案。
甚至,连这种观望姿态在日本家电企业中并非孤例:夏普在2025年6月的战略发布会上同样提到,将缩小现有经营规模和强化AI人工战略布局。2025年2月,松下也宣布可能将解散其家电子公司松下电器,退出或出售前景黯淡的电视业务,集中力量发展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高利润领域。
日立的这一战略摇摆,实则是日本家电行业“去家电化”转型的缩影。当百年企业主动告别曾经的核心业务,背后是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塑,也是市场规律对“帝国神话”的祛魅。对于日本家电企业而言,现在开始紧跟用户需求、聚焦核心优势,或许还不晚。
【潮流家电网版权声明】:本网站注明转载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欢迎提供相关证据,发送邮件至731801816@qq.com,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