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潮流家电网
 

新闻
人物
科技
数据分析
|
厨房
热水
净水
手机
集成灶
|
厨房小电
企业动态
特别策划
白色家电
原创
图集
评测
电子杂志
|
空调
冰箱
家居
彩电
洗衣机
|
网红家电
行业数据
智能家居
数码电器

欧意
首页 > 新闻 > 从“功能适配”到“情感适配”,人形机器人或将成家电新趋势

从“功能适配”到“情感适配”,人形机器人或将成家电新趋势

   
来自:潮流家电网 发布日期:2025/11/3 16:08:01
如果你与冰箱、洗衣机、智能音箱等家电进行对话,如果是功能上的上可以理解,如果是情感层面上的,多少就会显得有些荒谬了——其形态与功能的绑定过于紧密,天然缺乏“情感交互”的场景合理性。
      据华尔街日报,挪威初创公司1X Technologies即将推出Neo家用类人机器人。10月29日,该公司发布了家用人形机器人NEO的预购宣传视频,Neo机器人主打家务处理与智能陪伴功能,售价为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6万元),预计2026年开始出货。

  图片截自NEO宣传视频

  目前,该宣传已经引爆推特。自从机器人诞生之初,人类对家务劳动机器人的幻想就没有停止过。但是,伴随着家电产品的智能化,消费者对于人形机器人这一概念失去了执念。而现在,以Neo这款试图以人类外形融入家庭场景的产品为例,既折射出家电行业数十年的形态演进逻辑,似乎更预示着AI技术重塑人机关系的全新可能。

  功能至上:家电形态的进化终局与认知边界

  纵观家电产品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非常肯定一点的是:家电产品的形态演变始终遵循“功能适配”的核心逻辑,当下我们所熟悉的产品形态,正是技术迭代与用户需求长期磨合后形成的最优解。可以举一个非常直观且通俗的例子,即使不考虑工艺,为了信息传达面积和密度考虑,电视机只可能是方的,而不可能是圆的。

  这一逻辑在国内家电市场的发展中同样清晰可辨。从上世纪90年代外资品牌主导的市场启蒙期,到如今以绿色化、智能化为双引擎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冰箱的立式分层结构、洗衣机的滚筒与波轮分化、空调的壁挂与立式设计,每一种形态选择都精准匹配着核心使用场景:冰箱的分层储物结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食材分类保鲜需求,洗衣机的舱体设计则是对衣物清洁流程的优化适配。这些经过市场检验的形态,构成了家电产品的“经典框架”。

  即便进入自动控制与智能化时代,无论是大家电还是小家电,形态迭代多集中于细节调整,整体外观与核心运行逻辑始终保持稳定。烟机的吸排结构、灶具的火孔布局、冰箱的制冷腔体设计,数十年间未发生颠覆性改变,用户无需刻意辨认,便能一眼识别各类家电品类。期间虽有少数形态的“异形产品”出现,但始终被归为小众尝试,从未获得主流市场的广泛认可。

  当近年家电行业迈入AI技术应用阶段,早期也延续了智能化改造这一“保守逻辑”,更多停留在“软件渗透”层面——通过算法优化功能、提升效能,而非颠覆产品固有形态。这一时期,AI的价值体现在让冰箱更精准地管理食材、让洗衣机更智能地匹配洗涤模式,却并未改变这些产品的核心外观。用户面对搭载AI功能的家电时,依旧能通过熟悉的形态快速建立认知,降低使用门槛。

  这种“软升级”策略的背后,既是对技术适配性的考量,更源于用户认知层面的深层约束——恐怖谷效应。这一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于1970年提出的心理学假设指出:机器人的外观与动作越接近人类,人类对其产生的同理心便越强;但当机器人的仿真度达到“接近人类却非完全类人”的临界点时,人类大脑的视觉处理系统会陷入认知混淆,进而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如不安、排斥甚至恐惧。

  更关键的是,当家电的核心功能可通过软件升级高效实现时,人形设计反而成为一种“功能冗余”。一方面,人形结构需要更高的设计与制造成本,远超传统家电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复杂的机械结构与类人运动系统,会大幅提升后续使用与维护的成本,性价比远低于传统形态家电。比如当下,石头等品牌的扫地机器人,只是携带一个机械臂实现“捡东西”的功能,就被网友质疑“作秀”。

  种种因素叠加下,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的期待,反倒开始处于相对理性甚至偏低的水平。

  情感觉醒:AI大模型催生的形态革命

  当AI大模型技术从概念走向落地,一度沉寂的人形机器人,终于以全新姿态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为智能家居领域带来了一场关于“形态价值”的深刻变革。

  在家居场景中,传统家电始终面临两大核心桎梏:一方面,高频次的日常使用不断消磨着产品新鲜感,让家电逐渐沦为“无情感的工具”;另一方面,其功能属性高度聚焦于劳动价值,难以与用户形成深度情感共鸣。这两点叠加,不仅让家电在情绪价值与即时反馈的赛道上长期处于被动,更让“家务劳动枯燥、无趣”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尽管智能化技术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现状——比如洗衣机可自动调节洗涤模式、扫地机器人能规划清洁路径,但仍需人类完成“将衣服放进洗衣机”“启动设备”等辅助操作,未能彻底打破“人机协作”的局限。

  而人形机器人的出现,恰恰补上了这一缺口:它不仅能完全替代人类完成家务劳动,在功能性上实现“无人化”突破;更重要的是,搭载AI大模型的它,成为了当下承载情绪价值的最优载体。当用户与AI对话时,无论是求知解惑、倾诉烦恼,还是定制个性化内容,都能获得秒级响应——这种“随叫随到、想你所想”的陪伴感,精准填补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的情感缺口,也让“家务场景”首次与“情感满足”产生深度绑定。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说过:“如果把Molly的头拔掉是个U盘,大家肯定只买一个。”从实用逻辑来看,没人会重复购买功能相同的产品;但Molly、LABUBU等潮玩之所以能让用户心甘情愿重复消费,核心恰恰在于它们的“非功能性价值”——凭借独特的丑萌设计传递情绪共鸣,成为用户情感寄托的载体。这一案例深刻印证:当产品超越“工具属性”,开始承载情绪价值时,便能突破消费场景的局限,获得更强的用户粘性。

  将这一观点投射到家电鱼用户的关系:如果你与冰箱、洗衣机、智能音箱等家电进行对话,如果是功能上的上可以理解,如果是情感层面上的,多少就会显得有些荒谬了——其形态与功能的绑定过于紧密,天然缺乏“情感交互”的场景合理性。

  但AI大模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逻辑:它赋予AI的不仅是更强的家务处理能力,更是理解人类情绪、适配生活习惯的“共情力”。正如NEO机器人宣传视频中那句关键定位:“它是一个人形伴侣,旨在改变你在家庭中的生活。”

  当AI需要从“功能工具”进化为“情感载体”,当深度交互成为核心需求时,人形形态便不再是“冗余设计”,而是服务于情感连接的必然选择——这与家电行业早期“功能决定形态”的逻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语:

  从“功能适配”到“情感适配”,以人形机器人的诞生并非对家电进化规律的否定,而是技术跃迁带来的维度升级。当AI不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能理解、陪伴的“家庭一员”时,人形形态的机器人或许将逐步跨越恐怖谷的认知障碍,为智能家居开启一个“有温度”的全新时代。


  当然,目前人形机器人仅仅是一种家电趋势,根据相关人士分析,本次推出的NEO人形机器人实际的使用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并且已经有网友锐评:这一类人形机器人目前依旧极其依赖程序升级来实现功能的逐步健全,与国内的视频会员一样。在使用过程中,很可能在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被机器人提醒:还没续费会员功能哦!也是相当惊悚了。

【潮流家电网版权声明】:本网站注明转载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欢迎提供相关证据,发送邮件至731801816@qq.com,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关键词: 类人,机器人
上一篇:没有了
相关新闻
潮流家电网
导购评测
潮流家电网
日用家电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3%,家具零售业增
潮流家电网
9月30日至10月1日,苏宁易购国庆首轮消费数据显示,
潮流家电网
要问选电视什么最重要?毋庸置疑是画质!
潮流家电网
吐鲁番火焰山,是中国公认的“热极”,最高气温可达66.

友情链接:  上海家电网 | 亚设家电网 | 中国家电网论坛  | 口碑家电网  | 家电联盟 | 千龙家电 | 中国热水器品牌加盟网 | 奥维云网 | 方太 | 智电网  | 家电维修
首页 | 新闻 | 潮流观察 | 人物 | 评测 | 企业 | 数据 | 影像 | 营销案例
copyright©2012-202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3035521号联系电话:0519-83758091/83758092